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八月初十 辰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50载练就“千里眼顺风耳”

14269539-0dc4-45c4-970a-727725bf147b_middle.jpg

川东钻探通信站员工检查交换机。


1975年,四川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气矿根据发展需要,正式成立通信班。首批13名职工开启建设川东石油通信事业的征程。从最初的通信班起步,逐步发展为川东矿区通信队、川东钻探公司通信总站,最终将气田信息与网络业务全面整合,壮大为川东钻探通信公司。

那些年,无线队队员扛着天线、背负电台,穿梭于大巴山、方斗山、缙云山、黄草峡、明月峡、铜锣峡等高山峡谷之间,辗转于在石油沟、相国寺、卧龙河、大池干、张家场、大天池、罗家寨等油气构造施工的钻井队。外线队队员则在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架设绵延千里的通信线缆。烟坡、石桥铺、沙坪、云台、七桥、大石坝等站队的话务员、机线员,与驻守在川东油气田5.5万平方公里热土上的各井队无线电台一道,在机关、基层和一线之间架起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沟通桥梁,被誉为油气田的“千里眼、顺风耳”。

总机班、电台班背号码、记单位,做到熟记、快转每个电话。载波班、程控班、线务班熟悉每部电话机的位置、电缆的走向。微波班、接力站时刻保持每条线路“畅通无阻”。

当钻井发生险情时,通信系统员工与抢险将士们一道冒着高含硫气体的危险,勇往直前,架设电台、抢建基站,为抢险提供战地通信支援。当“5·12”汶川特大地震来袭时,通信信号中断。通信系统职工坚守岗位,凭借过硬的技术,保障石油通信网络完好无损,使油气田通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正常运行的通信网络,创造“通信奇迹”,获得各方高度赞许。

50年来,川东钻探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重组改制,先后发展成为四川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西南油气田通信与信息技术分公司、西南油气田数字智能技术分公司重庆总站,为川渝东部油气田的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

(张华)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