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八月初十 辰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钻透深山接古道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重点攻坚区域纪实


微信图片_20250901151415.jpg


在渝鄂交界的崇山峻岭间,重庆市万州区的罗田古镇已静静矗立四百余载。作为川鄂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它曾见证马蹄踏碎晨露、商旅穿梭山谷的繁华,那份贯通南北的开拓基因,早已融入山间的每一块青石。

如今,这里成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的重点攻坚区域,深山里江汉物探人钻机的轰鸣穿透层叠绿意,与山风林语交织,恰似在续写古道的连通使命——这一次,是用钢铁钻头钻透岩层,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接通新能源的脉络。

工区沿途汇集多条溪流,形成瀑布、深潭等独特地貌,峡谷幽长,群峰夹峙,是出了名的“硬骨头”,阶梯式断崖如刀削斧劈,致密砂岩层层叠叠,像给大地裹上厚重铠甲。在这样的地层打井,不仅钻头损耗快,成井效率更像被无形的手拽着后腿。

古道上“逢山开路”的劲头从未褪色。钻井工程中心带着岩层样本奔赴厂家,一次次调试参数,定制出能啃动硬岩的特殊钎头——这些带着“罗田印记”的钢铁牙齿,成为穿透地层的第一把钥匙。甲方监督、项目技术团队和钻井单元组成的“探路队”,沿着当年古道商队的足迹,在断崖沟壑间反复踏勘。他们踩着晨露出发,披着星月返回,把每一处岩层走向、每一段坡度数据都刻在图纸上,最终敲定4692口井的布局,设计图上密密麻麻的井口坐标,恰似在深山重绘一张新的“交通图”。

110支钻井班开进工区,钻井单元班子成员分片包岗,把作战图标在岩壁上、记在心里头;悬崖峭壁间,加强突击班搭起木梯往上爬,用粗麻绳往上吊,“肢解”的钻机设备艰难地朝高处“挺进”;无人区落差数百米的断崖,调派重载无人机吊装作业,天堑变通途。“从钻机进场那天起,我就想着,要让一口口井像当年的古道驿站一样连成片,让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造福罗田古镇。”一位老钻井班长的话,道出所有人的心声。

沿着被露水打湿的山路往钻井现场去。这条路,与当年的川鄂古道多有重合,只是更隐蔽、更崎岖,很多路是钻井班披荆斩棘开辟的。羊肠小径七拐八绕,窄处得侧着身子挪,当脚下的路变成近70度的陡坡,所有人不禁一怔,在这条石油人用艰辛踏出的小路上,把800多斤重的钻机拆开,一件件扛上山。“当年马帮运货靠骡马,现在我们运设备靠铁肩。”一位老钻工的话,让每一步踏在泥里的脚印都显得格外沉重。这趟征途,沿着钻井班的足迹,江汉物探人重新读懂“接古道”三个字的分量。

钻井现场,钻机的轰鸣震得寂静的山坳嗡嗡作响,却不见想象中的粉尘漫天——吸尘袋像一个个绿色卫士,把飞尘牢牢锁在袋中。田垄间的脚印深浅交错,像是在大地上写着忙碌的注脚。钻井单元网格员抹了把脸上的汗,伸手摸了摸钻机的防护罩:“暑天里,机器要降温,人更要防中暑。”司钻咧嘴一笑,拧开藿香正气水瓶盖:“放心,药备着呢!当年古道上的商队带干粮,我们带急救包,都是为了走得更远。”

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高辉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又看了看井然有序的钻井平台说道:“钻透深山,不是要破坏它,而是要像当年修古道那样,与大山好好相处。”他指着吸尘袋和植被恢复区,“这些井打完,草要长回来,水要清下去,让能源路和生态路并行。”

远处的罗田梯田还像几百年前那样,碧浪翻涌;近处的钻井现场,机器与青山相映,恰似古道上的马帮与山林共生——当年的人用骡马驮来文明,今天的江汉物探人用钻机送来能量,不变的是对这片青山绿水的敬畏。

山里的天孩儿的面,说变就变。从现场返回时,山雨骤至,豆大的雨点砸在车窗上,瞬间模糊来路。“这雨来得跟当年古道上的山洪似的!”网格员笑着说,手里却没停——打电话给各班组:“雨停后赶紧检修设备,做好准备工作,明天天一亮,咱们得把今天耽误的进度补回来!”

这应对,像极古道上的商队遇雨时的智慧:雨大躲进驿站检修骡马,雨小继续赶路,从不让风雨真正阻断行程。信息平台上,各区域进度条在雨幕中跳动,党员干部守在现场,盯着每一口井的进度——就像当年驿站掌柜清点商队,不差分毫。

如今,3300口井已在深山里“扎根”,占总工作量的七成。这些井口连起来,长度早已超过当年的川鄂古道罗田段。

钻透深山接古道,打通的是障碍,连接的是远方,展示的是江汉物探人“不通不止”的韧劲。


(唐仲松 高辉)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